“美国制造业回流”是2012年广为讨论的话题,时近年末,苹果公司又为之增添了新的注脚。近日,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·库克表示,明年将投资1亿美元,把设在中国的部分Mac计算机生产线转移回美国本土。库克的决定,是一场政治秀还是商业逻辑,这是一个睿智的决定吗?
“我对企业领导人要说的话很简单:问一问你们自己怎样才能把工作机会带回美国,你们的国家就会尽一切努力助你们成功。”自奥巴马在年初的国情咨文的演说中吹响“鼓励美国制造业回迁”的号角以来,在税收优惠的诱惑下,一些美企将生产环节从中国搬迁到了美国,包括食品巨头佳顿、工程机械大佬卡特彼勒,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、玩具生产商Wham-O等,这些高端制造业公司受到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乃至赞誉。美国最成功的公司之一,也是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——苹果公司不可能无视这种呼声,库克的这一决定,可谓是对国内压力的一种回应。
科技总是在摧毁旧的工作岗位的同时,也制造了新的机会。苹果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可圈可点,11月份苹果公司向外界宣布,仅应用软件业务就为美国提供了29万个工作岗位,其中很多人拥有全职工作,仅利用闲暇时编制程序。过去四年里,苹果公司共向程序员支付了超过30亿美元的版权费。
“制造业回流”是个虚假命题。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·弗农提出的“产业梯度转移”理论,随着原材料、人力等生产成本过高,从业人数减少,企业因边际效益递减而无利可图,不愿意追加投资,或陆续停止生产该产品,最终造成资本外流,产业正是由此从高梯度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梯度国家和地区。无数的实证案例已经证明,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,无论政府给予多少补贴,充其量只能延缓产业转移的速度,不可能改变这一过程。奥巴马政府正是通过减税乃至加倍减税这一补贴吸引制造业,效果如何仍待评估。
更何况,作为高梯度地区并没有因为产业外流而衰退或消亡,而是进行科技创新、品牌塑造,留住了利润链条中最肥厚的环节。有券商的研究报告指出,每部iPhone手机,苹果公司占据其58.5%的利润,韩国、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公司占据了约10%的利润,而代工厂的劳工成本只占了1.8%。可见,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并不意味着“美国制造”丧失竞争力,而是通过整合全球资源,不断压榨供应商,竞争力更加强大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除了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外,制造业外迁并非坏事。
苹果公司的成功是全球化的成功,苹果的iPhone、iPad是“美国设计,全球制造,中国组装”(Designed in America、Made in Global,Packaged in China)的产物,不但100多家供应商来自全球各地,全球分工协作降低了成本,生态系统也对全球开发者开放,市场更是全球性的。国内政策左右公司决策,最后会损伤竞争力。
近年来,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日渐提高,包括土地、环保、自然资源、资本等要素成本增加很快,比较优势已经风光不再,中国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。但在中国劳动力优势明显高于美国的情况下,除非苹果公司不想在竞争对手面前保持领先地位,否则它不得不倚重于扎根于中国的代工厂——与富士康、广达等动辄数十万计的庞大员工数量相比,Mac在美国工厂区区200个岗位的生产能力,比例微乎其微。并且可以预计,新的工厂将大量采用机器人(300024,股吧)操作,提高工效;产品也将以大型机为主,就近供应美国市场,缩短供货期。